2025年8月,芬兰奥博学术大学(Åbo Akademi University) Henrik Saxén教授应邀至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并于21日及25日上午于冶金生态楼1015会议室开展冶金大讲堂第六十六讲系列讲座。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左海滨教授组织并主持了此次讲座,此外王静松教授、Alberto Conejo教授、佘雪锋教授、禹华芳副教授以及三十多名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一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8月21日,首先左海滨教授对Henrik Saxén教授进行简单介绍并作欢迎致辞。随后,Henrik Saxén教授带来了题为“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Paul Wurth’s EASyMelt process as a flexible and cost-efficient decarbonization option”的学术讲座。Henrik Saxén教授首先点明了钢铁行业的核心现状与环境挑战:钢铁作为发达社会的支柱材料,全球年需求量已接近20亿吨,但由于钢铁回收生命周期较长,废钢仅能满足约40%的需求,60%的钢铁仍需依赖矿石等原生原料生产;而以矿石为基础的钢铁制造,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8%,高碳排放问题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切。Henrik Saxén教授详细梳理了当前钢铁制造的主流流程与替代技术路径,深入解析了EASyMelt工艺的技术核心,进一步通过数据与模型验证说明了EASyMelt的性能优势。
Henrik Saxén教授指出,EASyMelt并非钢铁脱碳的最终方案,却是通往绿色炼钢的关键过渡路径——其所需技术已在工厂试验中验证(如迪林根BF5高炉自2022年6月开展的模拟测试),既能解决当前传统高炉高碳排放问题,又为后续完全氢基钢铁生产奠定基础。他认为,EASyMelt为钢铁冶金提供了低碳环保的全新思路,有望推动钢铁行业在脱碳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助力行业逐步实现与气候目标的对齐。
8月25日,Henrik Saxén教授带来了题为“Hydrogen-based production of DR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学术讲座。Henrik Saxén教授首先指出了钢铁行业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面临的环境挑战,特别是与碳排放相关的问题,并提出氢气直接还原铁(DRI)生产被广泛认为是钢铁行业未来脱碳的核心技术之一。Henrik Saxén教授在讲座中,详细的介绍了传统钢铁制造流程与直接还原铁(DRI)配合电弧炉(EAF)的替代性钢铁制造流程;该流程主要是使用氢气(H2)而非天然气在竖炉中还原高品位铁矿石,生产无碳的直接还原铁(C-free DRI),然后将其在由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电弧炉(EAF)中熔炼成钢。该技术能显著降低钢铁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为最终走向完全绿色的氢基DRI路线奠定了基础。阐述了该流程的可能性与目前遇到的一些挑战。从氧势图、吉布斯自由能和活度等热力学方面,介绍了环保型的流程在钢铁生产中的这些努力的目标是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钢铁生产方式。用DRI流程在炼铁上是钢铁冶金的低碳环保的一个全新的思路,这将为钢铁行业在低碳环保方向上迈出关键一步。
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和老师们与Henrik Saxén教授在气基竖炉、数值模拟、氢冶金、工业化生产及相关领域应用等技术难点及研究生目标规划、较好的科研习惯等学生发展问题上展开亲切友好交流,在场师生均受益良多。
最后,左海滨教授向Henrik Saxén教授致以诚挚谢意,并亲手授予荣誉证书。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顺利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后续的学术探索与工程实践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