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冶金大讲堂第五十七讲顺利举行

  11月15日上午,日本东北大学植田 滋教授、桐島 陽教授和岩間 崇之助教应邀作客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左海滨教授组织并主持了此次讲座,此外张建良教授、白皓教授、寇明银教授、李克江教授、任英教授、史成斌教授、周恒副教授、禹华芳副教授,李想老师以及三十多名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一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左海滨教授对三位教授的远道而来表示十分的欢迎和感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建良教授作欢迎致辞,他表示日本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交流交流活动的起点其实就在冶金工程学科,双方的本科交流活动截止到疫情前已经成功举办了22届,在教育和科研两方面都收获颇丰。此外,张院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植田 滋教授和桐島 陽教授以及他们在绿色低碳钢铁冶金领域和放射性元素基础化学和热力学特性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

  随后,植田 滋教授带来了题为“Fundamental study on slag properties for low-carbon iron and steel making”的学术讲座。植田教授首先指出,当前粗钢产量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钢铁行业需要应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紧迫需求。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该行业正积极行动,力争到2050年实现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植田教授强调了炼钢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即从传统的以煤炭为基础的炼钢模式向更加环保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讲座中,植田教授详细介绍了日本在高炉氢气炼铁、低碳操作、电弧炉炼钢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努力的目标是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铁钢生产方式。用大型电炉替代传统的高炉炼铁以及提高直接还原铁精炼的效率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将为铁钢行业在低碳环保方向上迈出关键一步。

  在植田 滋教授的讲座之后,桐島 陽教授向大家展示分享了他们的研究项目成果,讲座主题为“Basic chemistry research on the nuclear fuel debris generated in the Fukushima NPP accident”。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和随后的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停堆冷却剂泄露事故。在这次事故中,反应堆中形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化合物和核燃料碎片。桐島 陽教授讲到了解燃料碎片的化学性质对于受损反应堆退役过程中燃料碎片的安全回收和长期储存至关重要。桐島陽教授通过对几种实验室模拟的燃料碎片进行综合分析,展开了对核燃料碎片的基础化学研究。这项研究旨在为了解燃料碎片的化学特性和耐久性提供支持信息。通过对多种情况下的实验进行深入探讨,为受损反应堆的后续处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桐島 陽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并提供与背景资料相结合的深入解读。这项研究的成果有望为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应对和核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在核燃料碎片的处理与长期储存方面。

  随后,岩間 崇之助教进行了主题为“Recovery of phosphorus from steelmaking slag by acid leaching”的学术讲座。岩間助教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磷元素为切入点,逐渐引申到钢渣中的磷。他强调了磷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从废弃材料中回收磷的潜在价值。此外,岩間助教徐向大家介绍了钢渣中的磷回收潜力。通过详细的研究,岩間助教强调了钢渣作为一种潜在的磷二次资源。通过酸浸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从钢渣中分离磷。他解释了C2S-C3P相易溶解和氧化,而结晶相则不易溶于水的特性。岩間助教指出,通过在空气气氛中加热熔渣并缓慢冷却,可以获得由氧化相和结晶相组成的熔渣。在柠檬酸溶液中,可以将99%的磷从渣中高效分离出来,而几乎不影响铁的溶解。这项研究为有效回收废弃钢渣中的磷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环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整场讲座历时两个小时,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与植田 滋教授就利用落球法、旋转法测量粘度以及泡沫渣的作用等技术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场成员从中受益匪浅,感慨颇多。最后,左海滨教授向三位教授表示谢意并为其颁发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圆满落幕。这次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术交流,也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