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学子风采| 研究生国奖获得者黄佳兵:青春永葆热爱,未来星河璀璨

青春永葆热爱,未来星河璀璨

材料7 生活照1.jpg

黄佳兵,男,1999年10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国华教授,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超细硅化钼粉体的制备及其烧结行为研究,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SCI论文一篇。其中一篇为中科院1区冶金工程领域top期刊《Corrosion Science》,2023年影响因子为8.3,一篇为中科院2区工程化工领域top期刊《Powder Technology》,2023年影响因子为5.2。

我很幸运我在北科,三年获得了太多成长,得到了太多帮助。感恩母校、老师、同学们,也感谢自己这四年的努力。我将继续眺望远方,带着心中的梦想无所畏惧地前进。

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研究生生涯的第一年,我们面临的是跟本科时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在完成导师吩咐的任务外,还要应对十几门的课程学习。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在第一年的课程学习中,我个人成绩在专硕中排名第三,绩点3.7,平均分88。靠此我拿到了第二学年的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奖学金是嘉奖,但是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我找到了一种沉浸的状态,隔绝了环境,完全静下心来思考、汲取知识。这种习惯为我后续的科研路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刻苦钻研努力前行


学习是进步的源泉,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人才济济,群星闪耀,有很多业内知名的教授。在这里我能够开拓眼界、学习到许多书本上难以接触到的知识。见识到了书本上的“大牛”出现在自己眼前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

我的导师是张国华教授,张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为人和善宽广,同时张老师也是一名严格的导师。在科研方面,张老师非常细致严格,他思维缜密,对细节很重视,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进实验室,他就教导我们,作为工科的研究生,不能只会做实验,动手能力得强。因此实验室的设备维修、改造相关的技能也传授给我们。在实验室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实验设备,这些实验设备陪伴我成长,对我的科研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深刻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更有助于我完成实验。另外张老师是我心目中最负责任的导师,每周不间断的组会,几乎风雨无阻。12点还亮着灯的办公室,经常叫我们带着想法去找他聊天。实验成功了他也会高兴的向我们祝贺,实验失败了也会及时的安慰我们,实验就是这样的,难免失败,让我们不要灰心,继续调整,继续前进。在我们写论文时,他会耐心的帮助我们进行多次修改,按他的话来说,看我们的文章让他血压都上来了。但是,修改文章这件事张老师都是从头负责到尾的。经过他的耐心指导,现在我写英文文章也更加流畅,逻辑更合理,从第一篇文章一共修改了十多次,到现在两三遍就可投,我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帮助,不论是从思维、方法,还是写作技能、为人处事方面。张老师就是心目中最优秀的导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的去引导你,尊重你,培养你,鼓励你,我为能够有张老师这样一位导师而感到幸福!

科研路上除了老师的帮助,师兄师姐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感到非常幸运,在1104有这么一群和蔼可亲、相亲相爱的师兄师姐。在师兄们忙于自己毕业工作时,只要有求,他们一定会回应。无论何时何地,在哪儿都能感受到师兄们的关照。刚进实验室那会,对所有事情一窍不通,虽然有张老师方向上的指导,但是具体操作都是师兄们手把手教导的。实验室大大小小十几种设备,都记录下了师兄们倾情耐心的教学辅导。有了他们,科研路上的弯路少走了很多,欢乐多了很多。

经过张老师的指导、师兄师姐的帮助,在科研路上不断前进;虽然途中经历了不少的失败,在刚来的半学年实验几乎全部失败了,心态接近崩溃,但张老师的指导和师兄们的帮助,终于让我的实验走向了正轨。最终我顺利发表了2篇SCI文章,算是给自己的硕士研究生生涯一个很好的奖励。


班级集体活动-团结友好互帮互助

在入学的时候,我人生第一次参与了学院的研究生会,准备去体验不一样的学校生活。我进入了研究生会的宣传部,负责学院活动的组织、摄影记录、公众号运营。在宣传部,我有学习到了许多之前不会的技能,摄影、PS/PR的使用,这些在生活中能用到的技能让我的生活更加精彩。在研究生会工作期间,我参与组织了第一届羽毛球赛、奥森竞走比赛、第六届学术三分钟比赛等,参加到研究生会中让我的社交面更广,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同时自己的组织、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写在最后

回顾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短暂且难忘。在“钢铁摇篮”北京科技大学和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我接受到了冶金工匠的熏陶和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训练,在学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在这里,我遇上了严格但亲切的导师,细心又负责的师兄师姐,性格迥异但是都很可爱的同学朋友们,这里的一切都令我难忘。在这最后一年的北科生涯中,我将带着北京科技大学和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烙印,秉持“求实鼎新”的准则,竭尽全力,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