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逐梦毕业季 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钢筋铁骨,逐梦未来

2025毕业季,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学校毕业生评优工作中获得佳绩,共有16名学子凭借出色的科研表现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省部级和校级荣誉。其中,4名毕业生获评“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12名毕业生获评“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值此毕业季,冶金全重学工组特推出“2025优秀毕业生展示”专栏。本期为此次专栏的最后一期,推出的是12名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获评“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钢魂铸梦,低碳新章

姚骋,男,1995年10月出生,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敏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研发与质量优化、数字孪生技术、先进凝固技术、金属液流动性基础研究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4篇,包括中科院TOP期刊论文4篇,钢铁冶金四大国际期刊论文5篇;以除导师外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曾获国家奖学金、学院学术之星、卓越奖学金、优秀三好研究生等荣誉。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校乒乓球队队长,曾获首都高等学校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第3名、团体第5名,暨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乒乓球赛男子单打第4名等成绩,曾获首都高等学校乒乓球锦标赛精神文明运动员等荣誉。

回望博士阶段的科研历程,我深知自己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这片学术沃土的栽培。同时,我也深感个体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平台的培育。在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中,我不仅锤炼了科研能力,也深化了对集体协作和责任担当的理解。未来我将继续秉承科学精神与团队意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更广阔的学术舞台上不断追求卓越,为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钢火筑梦,淬炼真金

乔宇峰,男,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广老师,研究方向为冶金过程协同处置城市固废。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乔宇峰积极参加实验室承担的各类横向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不仅培养了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更显著提升了科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团队协作经历,使他在学术道路上避免了诸多误区,获得了快速成长。共在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和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论文三篇。

三年的硕士生涯让他建立起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展望未来,他将带着研究生阶段积累的科研素养,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力争在冶金领域做出更具价值的贡献。

潜心科研,砥砺前行

刘鹏,男,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包燕平教授。研究生三年,学业方面始终精益求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学业一等奖;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凭借突出的综合表现,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他积极投身科研项目与现场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探索中。参加多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他展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出色的分析能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谈及取得的成就,刘鹏同学谦逊地将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课题组浓厚的协作氛围和同门的无私帮助。

他常说:“在科研攻关的征途上,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课题组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坚实的后盾。” 他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组内学术研讨,将这份宝贵的互助精神薪火相传。

熔旧铸新,绿韵钢魂

朱钊海潭,男,共青团员,1999年10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师从王明涌教授,研究方向为储热耦合捕碳熔盐体系的开发。硕士期间获2022年/2023年一等学业奖学金、2024二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朱钊海潭同学在研究生阶段,始终将专业实践置于首位。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积极投身科研一线,深度参与了多项研究课题,并于《Ceramics International》、《工程科学学报》、《矿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对母校以及提供关键科研支撑的冶金国重,心怀由衷的感激。他深切体会到,正是学校和导师们倾力搭建的广阔平台与宝贵机遇,为他的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回顾过往几年的学习、科研与实践征程,朱钊海潭同学坦言,自己实现了从初入校园时的青涩拘谨,到如今能够从容自信、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与展示成果的显著蜕变。这不仅是专业能力与素养的飞跃提升,更是个人意志磨砺与自信心构建的全面升华。展望未来的征程,朱钊海潭同学志向坚定,他表示,将继续秉持终身学习、勤勉钻研的精神,不负在北京科技大学所汲取的知识养分。

脚踏实地,百炼成钢

沈杨阳,男,1999年11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师从闫威副教授。在学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校级优秀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在攻读硕士期间,沈杨阳同学一致保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研方面,在闫威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系统科学的培养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具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Ceramics International》和《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分别发表了SCI学术论文,申请并授权了2个发明专利与1个软件著作。

他表示感谢老师与学校提供的平台与机遇。毕业只是新的开始,沈杨阳同学决定继续扎根于钢铁冶金领域,不负所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取在该领域做出更具价值的贡献。

以梦为帆,奔赴山海

王博,男,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包燕平教授,曾获得过大力电工奖学金、启航奖励金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积极参与课题组承担的多项校企合作项目,深入参与了项目的现场取样、实验室试验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并且在课题组老师以及师兄的帮助下,各项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他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和中文核心论文1篇,分别发表于《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Ironmaking & Steelmaking》,《Crystals》以及《炼钢》期刊;以学生作者第一的身份参与了2项发明专利的撰写工作;同时获得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三等奖。

毕业不是终章,是他向世界递出的第一张名片,未来他会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坚行笃,淬炼成钢

王欢,男,中共党员,2000年10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师从王敏教授。硕士期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大力电工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王欢同学扎根专业知识,深入现场一线,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同时参与和负责多项科研项目,共产出论文2篇,软著2项,专利6项,其中2项授权,4项公开。这些成果是他在北京科技大学深造和成长最有力的证明。王欢同学对北京科技大学和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满怀感激。

他表示,学校和导师为他们创造了大量机遇与平台,助力他们奋发成长。在这几年的学习、科研与实践历程中,他实现了从初入校园的胆怯到如今能够自信坦然地发表观点的华丽转身。这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显著提升,更是个人性格与自信心的全面重塑。展望未来,王欢坚定地表示,将继续扎根钢铁冶金领域,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不负所学,为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熔炉生辉,砺就锋芒

徐吉,男,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刘青教授,曾获小米奖学金、三好研究生、西部奖励金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参与课题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向导师和师兄学习先进经验,快速融入团队,深入了解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深入生产一线,实地考察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分析问题痛难点,提出解决方案,逐步调整实现。他曾多次参与学术活动,离聆听院士、专家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深入了解冶金领域的最新进展,拓宽了学术视野。他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1篇EI论文和1篇国际会议论文,获得软著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书山苍苍终有径,学海茫茫岂无涯。这份镌刻着北科精神的求索热忱,必将如薪火般延续在他科技报国的新征程中。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杨泽宇,女,中共党员,2000年3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导师为王敏教授。硕士期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校级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研究生阶段,杨泽宇同学在学习上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方面,在导师王敏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拥有单独/协作负责项目的能力,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校企合作项目,展现出较强的科研素养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生活中,杨泽宇同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研究生生涯的全面磨砺,塑造了杨泽宇同学勤奋、坚韧、创新、担当的品格,希望未来杨泽宇同学以严谨态度深耕专业,以科研韧性直面挑战,以前沿思维驱动技术革新,以团队意识践行责任。期待她在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为该领域发展贡献力量。

梦想起航,未来可期

张博堃,男,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为涂继国副教授,硕士期间获得二等学业奖学金,西部超导奖学金等荣誉,现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在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涯中,他刻苦钻研,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在涂继国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了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操技能。他目前分别以第一作者身份和第二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两篇,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和《ACS Energy Letters》期刊,影响因子分别为14.0和19.5。

他表示,毕业是终点亦是起点,他会铭记学校的培养和师长的教诲,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卓越成绩。他将满怀热忱,在未来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在新的天地里再创辉煌!

追求卓越,铸就辉煌

王红阳,男,中共党员,安徽宿州人,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2021级冶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焦树强教授和张国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重金属尘泥资源化利用、微晶玻璃材料制备与性能优化、难熔金属粉体制备等。博士在读期间(2021~2025)以第一作者分别在冶金、材料、环境等领域期刊(Metall. Mater. Trans. B., J. Eur. Ceram. Soc., J. Environ. Manage.)发表SCI论文14篇,包含中科院TOP期刊5篇,总影响因子55.4。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建龙基金奖学金(2023)、校优秀三好研究生(2024)等奖项。

回顾博士生涯的科研历程,留下了成长的足迹与珍贵的回忆。感谢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栽培,感恩焦树强教授和张国华教授的关切与教诲,也感谢那个不曾放弃的自己。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愿我们怀揣梦想与热爱,勇敢奔赴下一程山海。未来纵有风雨,心仍如少年般炽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敦雪洋,男,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2022级冶金全重硕士,导师王明涌教授,在中科院一区发表论文,在北科大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中,我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勤奋钻研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很荣幸,我的努力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获得了“三好研究生”的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我学业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综合素质的激励。

在硕士生涯中,敦雪洋同学认真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科研项目,取得较好成果 ,产出论文两篇,对科研态度严谨。

展望未来,敦雪洋表示将继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拓宽学术视野,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推动冶金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他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冶金工程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并为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冶金全重寄语

当你们的名字出现在荣誉榜单,当实验室的灯光为成果亮至深夜,当论文致谢里写下无数个 "感谢"—— 请相信,每一份成绩都是时光给执着者的回响。冶金全重曾见证你们在文献堆里拓荒的专注,在学术辩论中较真的锋芒,在绿色低碳的学术里打破边界的勇气。此刻的掌声属于你们,也属于那些 "再试一次" 的坚持、"推倒重来" 的清醒,以及始终望向星空的热望。

诚挚地祝福你们取得优秀的成绩,给研究生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愿你们把此刻的荣光化作行囊里的星火:既保持 "坐冷板凳" 的定力,在浮躁中守好学术初心;也永葆 "攀最高峰" 的锐气,为冶金行业助力,为中国的绿色低碳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