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北京科技大学
第十九届“校长奖章”
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1级博士研究生
姚骋
以优异的成绩
与突出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斩获
“北科学子最高荣誉”!
姚骋
热爱思考的"行动者"
在科研方面,师从王敏教授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4篇
包括中科院TOP期刊论文4篇
钢铁冶金四大国际期刊论文5篇
以除导师外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14项
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国家奖学金
学院学术之星
卓越奖学金
优秀三好研究生
校级优秀毕业生
北京科技大学校乒乓球队队长
首都高等学校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第3名
团体第5名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乒乓球赛男子单打第4名
寄语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好呀!
回首在满井村的求学时光,感慨万千。七载春秋回溯,彼时的我和大家一样,坐在实验室里盯着仪器上跳动的数字发呆,在电脑前对着密密麻麻的文献资料反复琢磨,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现在回首,那些以为永远跨不过的难关,原来都是成长路上必经的磨练。
或许大家正在经历投稿被拒的挫败感,正在因实验结果与预期相悖而辗转反侧,或者在深夜emo时质问自己:这条路真的走对了吗?我想说,这些迷茫与挣扎,恰恰是成长的年轮。当大家在科研工作中焦虑、不安时,请把“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刻进日常,让思考和忙碌成为对抗焦虑的良药。所以请记得,量变终会迎来质变,那些看似平凡的积累,终会在某个清晨绽放光芒。
科研这场修行,从来不是独行侠的冒险。那些最终被我们称为“成果”的东西,背后是导师深夜改稿的点点荧光,是同门头脑风暴时的火花碰撞,更是实验室里许多师兄师姐们踩过的坑、流过的汗。我常想,若没有恩师“允许试错”的包容,没有同门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授,仅凭一腔孤勇,又怎能走到今天?所以请记得,你的困惑绝非孤立无援,你的努力终会被看见。
至于所谓的“成功经验”,在我看来更像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谁不曾经历过投稿三个月杳无音讯的煎熬?谁没在凌晨一点盯着实验曲线怀疑人生?但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坚持,让大家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听见真理破茧的声音。所以与其纠结如何写出完美的论文框架,不如沉下心去打磨每一个数据点;与其焦虑何时能发顶刊,不如享受探索未知的纯粹快乐。
最后,愿大家在学术的长跑中,既能仰望星空,也懂得欣赏沿途的萤火微光。不必急于追赶别人的进度,更不必用他人的标尺丈量自己的价值。人生这场马拉松,有人早慧却未必能抵达终点,有人蹒跚却能走出独特的轨迹。重要的是,大家是否在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热爱,是否在每个当下倾尽了全力。
纸短情长,惟愿大家: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脚下有乾坤,心中有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