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月15日下午2点,由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青年学术论坛”在我校冶金楼1015会议室举办,实验室主任郭占成教授、副主任焦树强教授、副主任张延玲教授、副主任左海滨教授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的现场报告。14位青年教师就自己近两年的科研成果做了学术报告,其他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论坛由左海滨教授主持。

焦树强教授以“电极过程可视化研究”为题,针对铝碳电池电极过程“箱子”问题,由实验与数值模拟两个方面,探索电池、电极、电芯及整个电池结构的“可视化”演化规律,论述了电化学过程全程监控定量化分析室温熔盐铝碳电池关键科学问题,实现了低成本炭质资源在高能量密度、稳定长寿命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增值利用。

王明涌教授以“月面原位资源利用—冶金技术之初论”为题,面向未来月球开发和基地建设重大航天工程,围绕冶金学科交叉发展,介绍了月面资源原位利用的重大需求,论述了月面原位制氧、铁/钛金属冶金、气-液-固多相强化分离等关键技术,初步探讨了月面资源原位利用发展难题与基本原则,为月球基地建设长远目标核心材料制取技术提供设计原型。

张国华教授以“难熔金属超细粉体及超细晶合金制备”为题,介绍了超细、高纯度钨粉,钼粉,碳化钨粉,碳氮比例可控的碳氮化钛粉,难熔金属硼化物及碳化物粉的低成本制备工艺及原理。

王敏副教授以“水口结瘤动态沉积/剥落对钢液流动的影响”为题,解析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受力、沉积/剥落行为与连铸宏观流动特征关系,构建了微观-介观-宏观的多尺度预测模型,推断结瘤物沉积长大进程,预测剥落结瘤物在铸坯中分布位置。

佘雪峰副教授以“转底炉处理直接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技术”为题,基于钢铁厂各类粉尘特点,说明了总粉尘量30%的含锌粉尘不能通过烧结处理,详细介绍转底炉直接还原工艺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工艺的4项关键技术,即:原料处理系统、转底炉本体系统、烟气处理系统和热风供应系统,最后简要介绍了转底炉工艺与回转窑工艺的区别。

高金涛副教授以“选择性分离稀土渣系中稀土相的物理化学基础”为题,围绕典型稀土渣系的基础相图、典型稀土相的相平衡、稀土相的结晶长大动力学、不同稀土相的选择性分离与表征等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报。

史成斌副教授以“特殊钢电渣重熔洁净度与均质化调控”为题,系统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新型奥氏体热作模具钢(铁基高温合金)、超超临界转子钢电渣重熔氧、硫和夹杂物控制,渣系开发、电渣钢铸态组织缺陷及碳化物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钟怡伟副教授以“超重力水电解技术及其装备原理”为题,将超重力技术引入到水电解制氢过程中,利用其强大的传质与相间分离特点强化气泡的脱附和分离。同时针对水电解系统中存在的电解液气泡难以排出的局限性,在电解槽中设计了电解液循环内构件,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气泡效应对电解的影响。

王广副教授以“近两年科研工作重点总结-低碳环保方向”为题,针对其近两年在冶金过程低碳环保方向的科研工作,如铁矿直接还原协同处置城市固废新工艺机理及技术开发、新型高压氧煤燃烧技术烟气净化基础研究、焦炉煤气与炼铁煤气热重整原理示范等方面做了重点总结。

郭磊副教授以“金属微粉的悬浮态球形化基础研究”为题,介绍了球形金属粉末是金属3D打印、注射成型、热喷涂等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原料,围绕该方法的优点、前期实验结果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介绍。

徐润生副教授以“焦炉法制备铁焦基础研究”为题,针对传统焦炉制备铁焦面临的煤气系统异常、炭化炉膛破损等关键共性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弱粘煤-铁矿粉共炭化热解-还原耦合反应机制及脱气动力学,探明了铁焦制备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收缩演变机制。

闫威老师以“高铁水比电炉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为题,针对电炉铁水比提高后的金属料结构、造渣、供氧、终点控制不合理等冶炼问题,介绍了融合多因素的高铁水比电炉冶炼过程控制及终点预报模型的开发及应用,有效解决了高铁水比电炉渣料消耗高、铁损高、冶炼时间长的问题。

顾超老师以“非铝脱氧轴承钢夹杂物致疲劳寿命特征解析及量化研究”为题,针对不使用铝脱氧的轴承钢的洁净度、夹杂物类型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并着重分析了不同夹杂物对疲劳断裂机理的影响,最终论证了通过该方法可实现高品质抗疲劳轴承钢的低成本生产。

张江山副教授以“不同钢包长水口下的多相流热物理行为”为题,介绍了其在长水口-中间包多相流的模拟仿真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青年学术论坛”为青年科研人员之间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有效举措。青年教师纷纷表示,通过主题报告、话题探讨等方式,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