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三向合力阻击三方发难

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钢铁行业各生产工序相应的排放标准也相继收紧,我国钢铁行业的环保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关注聚焦到节能环保上来。

11月27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北京市科委指导,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分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5冶金创新论坛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交流研讨会上,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协会的领导,钢铁企业、高校、环保设备企业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就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未来发展、实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新环保法已实施近1年,各钢铁企业的环保工作面临怎样的状况?如何破解?《中国冶金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部分钢企、环保设备工程公司、行业协会等相关负责人,听听他们的看法。


资金、技术、标准三方“发难”


   “对于脱硫这方面,原来设计的都达不到目前的排放标准,需要增加投入进行升级改造。但目前资金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对于排放指标来说定的确实有点高,我们执行的地标比国标更严格,压力更大。”济钢一位环保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我们在河南对所有的焦化厂做了调研,氮氧化物排放有部分能达标的,二氧化硫排放没有一家能达标。目前,低温烟气脱二氧化硫脱硝设备,宝钢湛江上了一套,运行效果还在观察,还有待实践检验。”安钢一位环保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当前,钢铁行业形势不好,资金很紧张,这么大的投资是有难度的。同时,低温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工艺还不成熟,各企业也都在尝试、都在观望,就怕运行几天效果不好就停了,这是大家最担心的。”

   标准高、资金紧缺、技术不成熟,对于安钢这位环保负责人提出的几个问题,一位来自东北特钢的相关人士深有同感。他表示:“以锅炉为例,3年前,我们搬迁的时候,相关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我们的环保设备二氧化硫的设计排放为900毫克/立方米,现在是400毫克/立方米,标准严了1倍多。改造需要资金,持续运行也需要投入。现在这个形势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谈到目前钢铁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遇到的困难,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刘育松指出,第一个是资金问题,目前,银行对于钢企放贷慎之又慎,是一条红线,再加上钢铁形势严峻,各钢铁企业虽有加大环保投入的意愿,但力不从心。第二个是环保指标问题。他表示,联盟曾到河北省迁安市的钢铁企业做过调研,当地企业反映,近两年,每年的标准都在提高,导致新上的设备总是慢指标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比如料场封闭,2013年,地方政府要求只做挡风墙就可以,现在要求全封闭,使企业的压力大增。”

   一位从事环保咨询工作的人向《中国冶金报》记者透露,在其所在的单位,环保方面的业务量越来越少。虽然钢铁企业有需求,但由于环保成本太高,企业没钱做。对于环保标准,他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现行的排放标准,我个人觉得不高,通过一些技改投资是可以达到的。前几年钢铁赚钱的时候就应该抓,现在钢铁形势急转直下,没有几个做得起环保了。”

   从企业、联盟及咨询机构等各方的信息来看,钢企的环保工作着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钢企、第三方三种力量


   目前,钢企资金紧张,BOT模式为其在环保建设方面打开了一扇窗。《中国冶金报》记者通过采访相关设备工程公司了解到,他们最近实施的工程都是采取这种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的环保需求,也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好地完成环保工作。

   针对这个问题,刘育松表示,为了更好地为钢企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提供金融服务,联盟正在策划一种新的模式,让科技部门、当地政府、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当地用户企业都参与进来,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减少了银行的风险忧虑。同时,联盟也会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撬动金融资金,并开展社会融资,为钢企环保项目解决资金问题。“联盟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如果这个模式走通了,我们也会辐射到全国,服务于全国的钢铁企业。”他表示。

   就如何解决钢铁企业面临的有关排放、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部分钢铁企业环保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一方面企业正在积极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和行业协会、政府进行沟通交流……”“一是希望国家能给一个缓冲期,二是希望国家和行业协会能够推一些已经经过实践的好的工艺,供企业参考选择……”“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改造,希望满足现在的排放要求后,排放要求不会再进一步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形势下,钢企的话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

   对此,刘育松表示,仅北京市从事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就超过100家,年产值超过200亿元,需要解决的就是对接的问题。

   据了解,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钢铁企业、技术服务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河钢集团、中国冶金报社、北京中科创新园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等在内的90余家企业机构。

   “联盟通过第三方专家筛选和评估会员企业的技术,推出20项技术进入联盟重点推介的目录。这些技术都是经过多个工程案例实践的,确保有效果、低成本,以此消除企业顾虑。以后每年还会增补5~10项,同时,对目录中后续实践出现问题的、或者存在负面反馈的,也会将其剔除,保证技术目录的质量。”刘育松认为,现在企业都处在观望状态,除了技术方面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担心技改节奏跟不上标准的更新速度。

对于这种顾虑,刘育松表示:“希望政府层面有一些协调和动作,以此消除企业忧虑,促进其积极进行环保技改。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从事环保的企业参与进来,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


                                           转载自:《中国冶金报》